1-5-1学院十三五规划

作者:编辑:dzb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02点击次数: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是学院进一步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学院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科学制定学院未来发展的五年规划,对于我们牢牢抓住历史机遇,顺势而为,集中力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湖北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学院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坚持“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在应用、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全院上下一心,共同奋斗,基本完成了该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影响不断扩大,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1.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学院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通过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拓展工科类专业发展,积极构建与湖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到2015年,本专科专业数从2010年的30个发展到2015年的45个,专业增长幅度达到50%,初步形成了工管结合、文理渗透的多专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2.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项工程,努力提高本专科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各类竞赛中,学院平均每获得奖励均在300项左右,保持了较高水平在各类职业资格考试中,学生的通过率一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累计有100多名学生考取国家公务员、“三支一扶”和村官士官622 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被国家“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和国外知名大学录取。在全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学院平均每21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学院外语系学生一次性整体通过率高达69.71%,比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平均通过率50.43%高出19.28个百分点,比同类院校平均通过率36.52%高出33.19个百分点。

3.科学研究效益逐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学院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成果,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学院教师申报的湖北省粮食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课题三项科研经费达42万元,专项培训项目经费93万元,受到了政府行业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和途径的研究领域,学院2014年有两项省级重大调研课题顺利结题,两个课题组向省委提交了关于文化市场建设的政策取向如何更好在当代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报告,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4.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学院坚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通过“彩虹计划”,引进其他高校业界的管理、技术精英来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学院秉承“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理念,引导教师集中精力以应用技术、信息技术为突破口,组团研究,突出应用,实现错位发展。目前,学院教职工36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1.4%,中级以上职称的占52.2%,高级职称的占24.7%,中青年教师占67.6%,逐步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规模适当学缘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5.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

学院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校园面积近500亩,其中教学科研用房面积达到75478平米,实验室面积达到10342平米,图书馆面积达到22373平米,纸质图书超过83万册,行政办公用房面积达到20590平米,学生宿舍面积达到58817平米,实验仪器设备值超过3000万元。此外,学院还建成了设备先进的学术报告厅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所有教室均实现多媒体化,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和空气能热水系统,塑胶运动场顺利建成已投入使用,校容校貌进一步得到美化

   6.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

  学院坚持党对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头脑。一是建立健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以及学生主题党团日活动制度通过集中培训、辅导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和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二是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在教学、管理、服务上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能力素质。是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访两创”工作,加强反“四风”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使学院思想和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有关文件精神,真正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是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7.师生福利不断改善

  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舒适的住宿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学院始终坚持关注民意,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广大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学院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在学院附近的天兴花园部分教职员工解决了住房问题,并为部分职工在湖北大学琴园小区争取到优惠购房资格,改善了居住条件。此外,将离退休老同志纳入湖北大学统一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看病、体检、慰问等工作,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的关心和组织的温暖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学院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同类院校相比,学院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水平、实习实训基地、现代大学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科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学科专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文科性专业居多,尚未形成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密切、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专业学科专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的优化调整尚需加大力度,专业内涵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人才培养模式需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教学内容还不能及时反映产业行业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3.师资队伍水平待提升

  教师的引进缺乏高层次的学术领军人才和行业专家,从整体上看教师队伍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科研水平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师资队伍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外聘教师的管理上还存在标准不高、追责不严等情况,对自有师资队伍的培养也存在措施不力、激励不足等问题,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尚未形成。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加强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强,目前各系部实习实训基地数量虽多,但真正与学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深度合作的基地较少,制约了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5.管理体制机制需完善

学院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转型发展、对外交流和开放办学意识亟待加强;责权统一、有利于调动学院积极性的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释放办学活力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二级部门和系部目标管理的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还不够健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6.办学经费不够宽裕

学院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而学院主要收入来源于学生学费,几乎没有其它经费来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双师双能型”师资引进和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材料、实训设备购买及维护上需花费大量的经费,资金总量不变而办学成本逐年递增办学经费不足制约学院转型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形势分析

1.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全方位开放办学。二是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四是推进学院综合体制改革,完善学院办学条件和保障体系,落实转型发展举措,切实提高学院办学能力与水平

2.形势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向普及化发展,但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没有完全契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办学封闭化倾向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真正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新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与高等教育教学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课程形态和传播途径日益改变着大学教学生态,大学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模式需要做出较大调整。

2)内部环境分析

学院办学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院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创新的任务异常艰巨。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与创新意识、办学思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压力较大,行业背景不强,自身对接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差距;二是自主办学能力、管理水平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内部管理结构需进一步完善,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议事决事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型发展要求;三是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资金缺乏,可引入的社会资源有限。

(二)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1.办学定位

1)目标定位

力争到202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结构合理,优势专业特色鲜明,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贡献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独立学院。

2)层次定位

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专科教育,积极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主动探索委托培养和单独招生,兼具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尝试开办国际合作平台,实现各办学层次的多元发展和协调发展。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原则,着力培养“专业有潜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兼具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4)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重点为武汉市、湖北省和中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重点面向行业为金融服务行业、粮食粮油行业、旅游服务行业、机械电子行业、跨境电商行业等。

2.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校地企合作,全面实施学院综合管理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保障体系,建成工科优势突出,人文、管理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使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2)具体目标

  ——稳定办学规模,丰富办学层次  

按照学院现有办学条件和资源,未来五年,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0人左右,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内涵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到2020年,使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500人次。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建设,“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为改革突破口,实行定向于行业、定性于专业、定型于应用、定位于教学、定格于实践的专业应用型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校地企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工学结合”、“学徒制”、“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为主,整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校内与校外教学基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2020年,创建独具学院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

——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推进课程结构调整

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工科做大,文科做强,其他学科专业做出特色”的总体思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专业2020年,新增本科专业8—10个。深化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力争在每个专业集群打造1-2个特色专业,使特色专业能支撑整个系部的发展,使全院特色专业在校生不低于全院规模的40%。构建内涵充实、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更加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实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覆盖。课程的设计、评价有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更多地运用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产学研结合,加深校地企合作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校地企合作办学模式。到2020年,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新的突破,形成一批以产学研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实现签订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和专业集群全覆盖,建成2—3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各系特色专业均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进一步加强校校交流,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办学平台,探索学院师生与国外合作高校互访和交流的选派机制,深入开展联合培养、互认学分、联授学位等实质性合作,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重点,创新转型发展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到2020年,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做到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社会反响较好,到2020年,学院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继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引进重点专业急需教师,努力构建一支与学院转型发展相适应、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到2020年,使全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400名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55%,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5%。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比例达到8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全院专业课教师90%以上,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仿真实训环境

2020年,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3000万,校内实验室总数达到200个以上,校外挂牌实习实训基地达到50个,争取建成6-8个学院重点实验室,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力求为学生提供真实职业氛围。各专业都建立能够满足需要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2/3以上的专业纳入相关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力争校内外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均达到先进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未来5年,学院将着力打造“美丽校园”名片,结合谌家矶地区城中村改造及学校所处的生态环境,营造更加美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整治力度,采用改建、扩建、新建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学院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校园综合整治工程和道路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布局学生教育教学场所、休闲运动场所、艺术欣赏与表演场所、职能部门及各系部办公等分区,综合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到2020年,校园整体景观和主干道进一步优化美化新增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做到各类教学、行政用房、生活和运动设施与学院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定位相适应。

——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校园

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基础建设和应用系统的功能开发,构建一个融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提高学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学生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职工创建工作生活的便利条件。完善学院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可管可控的校园网络环境。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较为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配合学院转型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培养高技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

——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成机构设置和干部交流轮岗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内部综合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学院管理重心下移,促进二级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创建和完善公平公正、具有高效激励机制的人事制度和薪酬体系;以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效率高效化为目标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保障转型发展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将立足武汉市,依托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紧密呼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使学院在同类院校中拥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以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区域主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粮食行业背景优势,申报组建湖北省粮食技师学院和粮食工程中心,为湖北省的粮油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及人才服务;面向行业企业提供科技攻关服务,加强对行业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和服务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力度,丰富社会服务形式,积极参与武汉市文明建设活动。

三、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和办学保障

(一)战略举措

1.产教融合平台创建工程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建立学院、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密切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学院快速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主动对接区域支柱性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瞄准区域龙头产业和品牌企业,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建或新建专业的深度合作模式,专业集群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覆盖。支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院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院集聚,共同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2.学科专业体系优化工程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认真分析现有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力量办好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坚持以“突出应用、明确重点、提升质量、培育优势”的专业建设思路,积极增设与湖北区域经济产业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努力构建食品工程、机电工程、生物工程、信息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六大工程专业集群,集中学院资源推进跨专业、跨学科的专业集群发展,使专业集群与产业链相对接,推动优势专业发展。在专业改造和集群化过程中,以办学基础完备、转型思路清晰、行业背景深厚的专业作为重点,以关联专业为支撑,基础专业为服务,在每个专业集群中倾力打造1-2特色专业,科学谋划学院专业结构布局。

   3.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程

紧紧围绕培养“专业有潜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认真研究社会人才需求,及时修订并实施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敏锐回应企业呼声,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培养目标及人才考核体系等方面紧密呼应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吸引企业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打通教室与实验室之间的间隔,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联盟。

4.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进一步实施教育教学综合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使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健全实习实训质量保障机制体制,保障实践性教学质量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尝试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逐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推进专业课小班化教学,推动专业课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数字仿真实验、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

5.“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健全双师融合、专兼结合、团队组合的人才招聘与储备机制,大力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探索高水平团队整体引进机制,加大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同时,继续实施“彩虹计划”,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学科专业特点与师资队伍类型的薪酬体系、职称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努力构建一支与学院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6.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加快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和实习实训设施建设进程,加大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切实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努力构建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按照相应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学院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习实训中心,探索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企业教学工作站上课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建立仿真实训、生产实习、项目实习、毕业实习等主体实习形态。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

7.智慧校园创建工程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创建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教学为核心的智慧校园,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建立规范、开放、稳定的信息基础应用平台,提供集成化、共享型、开放型及较为完善的数字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加强基于共享数据平台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源管理等相关服务的建设,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构建数字化校园基础服务和支撑系统、校园网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教学动态管理,教学管理信息数字化。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功能,为实践性教学模式在学院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证。按照“理论学习→技能仿真→实践操作”的流程,逐步完善符合学院现状和转型发展所需的实训设备设施和现代化信息手段构成的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培养学生认知实习和模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应用水平。

  8.大学文化引领工程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学院“知行”育人文化,加大校园人文景观和资源环境建设,着力构建具有鲜明知行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创新和丰富特色活动载体,提升学院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强教代会、工会、校友会、共青团及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群众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学院校训精神、增强文化氛围、深化育人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社会美誉度。

  9.幸福知行升级工程

  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高教职工生活质量,共享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成果,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改善教职工科研与办公条件,让每一位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制定和实施教师进修学习计划,选派优秀教师去国内外进行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根据学院财力状况,逐步提升教职工收入水平,综合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切实提升学院各群体的幸福感。

10.基础设施扩建工程

通过机构设置调整,新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学院转型期间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为学院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稳妥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开发2013年规划的教学楼、科技楼、实习实训中心项目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完成新建学生公寓楼项目、知趣楼等楼宇改建项目、校园破损设施维修项目、人文景观修建项目。进一步强化绿色校园建设理念,整体规划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营造学院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根据学院的发展规模和实际现状,从整体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的地形地貌,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和结构合理的教育教学环境,树立学院良好的对外形象,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二)办学保障

1.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增强师生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师生员工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广大党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推动学院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动力。

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党总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党团组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规范学生党建工作,严格履行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不断推进学生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各部门、各系部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继续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结合。

  着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在干部管理中的导向、评价和监督作用。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增强宗旨意识,诚心接受群众监督。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强化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努力使全院党员干部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全院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优良教风带学风,努力形成“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2.制度保障

1)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深化综合体制改革,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党委对学院工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政班子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完善学院党委、院长办公会和系、部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决策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和院内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学院建设管理中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学院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进程,探索建立以学院章程为基本制度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2)积极推进学院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学院管理重心下移,在人事、资源配置等方面逐步给予各系部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各系部在学院基本政策的范围内,探索符合系部发展和学科专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系部学科专业资源优势,调整各系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增强系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强学院在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上对二级单位工作的领导,健全各部门、各系部民主决策、分工合作、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理顺学院与各部门、各系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同时加强监督审计,规范资金管理,提高学院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不断提高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完善内部考核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职工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学院将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公开竞聘等各项制度。根据学院实际财务状况逐步提高教职工的收入,使教职收入与学院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继续实施薪酬体系改革,将工作岗位、职责、实绩等与职工收入直接挂钩,释放办学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院建设发展做贡献。

  3.经费保障

加强现有资产管理。提高财务预算、核算、内部控制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完善经费支出结构,优化配置各种资源,统筹兼顾,实现人、财、物等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盘活现有资源资产,积极争取校本部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审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实施全方位开放办学,大力推进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依法拓宽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在合理利用学费收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地方各类财政补助。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共建,扩大办学空间,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此外,成立学院基金会,广泛吸收社会和校友捐赠,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办学经费。

分送:各党总支、各直属党支部、各单位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党政办     2015年1112日印发

                                   校对:

© Copyright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608